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草资源研究
刊  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79年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
     调查规划院
出版单位:《林草资源研究》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10-1911/S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7-3438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8
    综合管理
    数字经济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梅运田, 王文奇, 邹全程, 晁碧霄, 陈稼瑜, 冯天楚, 李小亮
    2024,(5):  1-10.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1
    摘要 ( 104 )   HTML ( 11)   PDF (926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是形成林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实现“双碳”目标和林业产业绿色发展的视角,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各地区的数字经济综合水平和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FGTFP),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FGTFP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各地区的FGTFP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中东部地区及财政支持林业较强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地区林业技术创新,有效提高了FGTFP。门槛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存在三重门槛,且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对FGTFP的提高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其边际效益特征为“先递增,再减少”。建议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大财政对林业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各地林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注重提高林业数字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增强数字经济与林业绿色发展的协同效应。
    森林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范娟娟, 焦紫晗, 宁威, 张煜星
    2024,(5):  11-18.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2
    摘要 ( 79 )   HTML ( 5)   PDF (1324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保险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绿色保险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森林保险的系统性特征及其独特性质,巨灾风险与之密切相关,且其分散机制成为森林风险管理中的关键议题。目前,我国森林保险应对巨灾风险主要依赖再保险、共同保险联合体和大灾风险准备金三大机制,在实践中主要存在森林保险经营机构巨灾意识薄弱以及共保体“搭便车”等问题。通过对比森林保险巨灾风险分散体系较完善的美、日两个典型国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增强森林保险经营机构巨灾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共保体制度等切实建议。

    委托代理机制下的全民所有林草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研究——以重庆市云阳县“歧山草场模式”为例
    张义, 李政, 龚福海, 李永红, 王亚林, 汤曾伟, 刘建, 肖禾
    2024,(5):  19-28.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3
    摘要 ( 80 )   HTML ( 4)   PDF (1673KB) ( 1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梳理全民所有林草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传统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下资产价值实现面临的权益保障、实现路径、价值评估和产权凭证等4个方面的问题,从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出发,提出构建分级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资产整体配置、资产量化管理和拓展权利内涵等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举措,并结合“歧山草场模式”详细分析资产价值实现的操作路径和体制机制优化方向,以期为全民所有林草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科研研究
    2004—2019年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田娜玲, 李庆波, 郭立明, 余海燕, 李帆, 魏耀锋, 窦建德, 岳鹏
    2024,(5):  29-37.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4
    摘要 ( 74 )   HTML ( 6)   PDF (1240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是受荒漠化和沙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采用2004—2019年连续4期宁夏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宁夏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措施和成效分析及制定防沙治沙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004—2019年,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33.937万hm2,面积减少率11.4%;沙化土地面积共减少17.943万hm2,面积减少率为15.2%。2)宁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减轻。轻度荒漠化和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增加,其他程度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减小。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转移中,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面积最大。草地是现阶段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的目标。4)在3个监测时段(2004—2009年、2009—2014年、2014—2019年),荒漠化土地转化为非荒漠化或退出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1.101万hm2、29.006万hm2和26.563万hm2;沙化土地转化为非沙化或退出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1.293万hm2、19.700万hm2和18.007万hm2。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依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宁夏荒漠生态系统和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今后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应以草地为治理目标并严防治理效果反弹。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栎类林树木死亡动态及驱动因素
    刘升云, 杨柳, 王冠杰, 师坤, 伊柳柳, 李金声, 于晨一, 王婷
    2024,(5):  38-47.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5
    摘要 ( 68 )   HTML ( 1)   PDF (2050KB) ( 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木死亡作为影响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生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探究树木死亡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已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锐齿槲栎林是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森林类型,基于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个固定监测样地(20 m×20 m)的2009年和2019年调查数据,将样地内树木按胸径(DBH)大小划分为7个径级:Ⅰ级为(1 cm≤DBH<5 cm),每5 cm增加一径级,最大为Ⅶ级(30 cm≤DBH)。采用线性回归、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讨不同生物因素(竞争强度、林分密度及物种多样性等)对锐齿槲栎林树木死亡的影响及其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树木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小径级树木(DBH<5 cm)死亡率最高,且随胸径的增加树木死亡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不同生物因素对树木死亡率的影响差异显著,竞争强度、胸高断面积增量和林分密度与树木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胸径变异系数、胸径基尼系数、林分平均基面积和物种多样性都与树木死亡率均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除Simpson多样性指数外,其余生物因素均对树木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其中,竞争强度及林分平均基面积分别对树木死亡率产生显著的正效应(0.398)和负效应(-0.446)。总体来看,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林的树木死亡率受到多种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竞争强度和林分平均基面积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该林分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持和指导。
    哑变量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比较——以构建不同区域杉木林和落叶松林生物量模型为例
    邹文涛, 曾伟生, 杨学云, 温雪香
    2024,(5):  48-55.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6
    摘要 ( 69 )   HTML ( 2)   PDF (1850KB) ( 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构建杉木林和落叶松林生物量模型为例,利用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3 152个杉木林和2 495个落叶松林固定样地数据,将反映不同区域的分类变量作为哑变量或随机变量,对比分析哑变量模型和混合模型两种建模方法。结果显示:两种建模方法得出的不同区域杉木林和落叶松林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均达到0.9以上,平均预估误差(EMP)均小于1.5%,总体相对误差(ETR)均等于或接近于0,平均系统误差(EAS)基本在±5%以内,平均百分标准误差(EMPS)大多数小于15%;华东、中南、西南3个区域的杉木林生物量模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中南和西南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东北、华北、西部3个区域的落叶松林生物量模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哑变量模型和混合模型两种建模方法均可用于比较不同区域或不同类型林分生物量模型的差异并分析其差异显著性,且结果基本一致,混合模型比哑变量模型更为适用,其结果也更为稳定;所建生物量模型为国家及区域尺度的杉木林和落叶松林生物量估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晋西北风沙区土壤水分及碳氮含量对平茬柠条锦鸡儿生产力的影响
    薛悦, 赵峰侠, 李亚杰, 冀雯霞, 孟丹
    2024,(5):  56-65.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7
    摘要 ( 74 )   HTML ( 4)   PDF (2992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柠条锦鸡儿林已成为晋西北风沙区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探究土壤水分和碳氮含量对平茬柠条锦鸡儿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的影响机制对当地人工植被建设和区域生态稳定至关重要。以晋西北风沙区平茬第1年的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研究平茬柠条锦鸡儿ANPP的变化及不同径向距离和土层的土壤水分和土壤碳氮含量对平茬柠条锦鸡儿A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茬柠条锦鸡儿ANPP极显著高于未平茬柠条锦鸡儿的ANPP(P<0.01);距茎秆0.25 m处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R2=0.456,P=0.016)、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R2=0.363,P=0.038)和距茎秆0.50 m处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R2=0.465,P=0.015)均与平茬柠条锦鸡儿ANPP呈显著正相关;2)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影响平茬柠条锦鸡儿ANPP的最主要土壤限制因子是距茎秆0.50 m处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未来柠条锦鸡儿管理应重点关注平茬柠条锦鸡儿根系密集区2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和碳氮含量,特别是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对ANPP的影响,以优化晋西北风沙区柠条锦鸡儿恢复策略,提高“三北”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
    内蒙古额尔古纳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分析
    王启元, 冀鹏浩, 薛磊, 高润红
    2024,(5):  66-76.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8
    摘要 ( 188 )   HTML ( 4)   PDF (1598KB) ( 2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2022年的春、秋、冬三季,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额尔古纳湿地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鸟类14 139只,115种,隶属于19目40科;2)古北型、全北型和东北型共78种,占总物种数的67.83%,鸟类群落具有北方区域的特征;3)在鸟类区系方面,以古北种和广布种为主,在居留型方面,夏候鸟、留鸟和旅鸟占绝对优势;4)全部鸟类中共有39种保护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6种,列入CITES附录Ⅱ的鸟类24种,列入CITES附录I的鸟类2种;5)从鸟类生态类型来看,鸣禽物种数最多(57种),但数量较少(575只),而游禽和涉禽的物种数共35种,数量为13 468只,占此次调查鸟类总数量的95.25%;6)鸟类群落组成具有季节性动态差异,秋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春季最低,各季节物种Sorensen指数均较低;7)鸟类群落组成受生境类型影响较大,疏林灌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农田最低,各生境类型间物种Sorensen指数较低。调查结果反映出额尔古纳湿地的鸟类资源现状,可为保护区鸟类的管理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蝴蝶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商乃演, 杨小波, 李东海, 刘人通, 苏欣, 石佳奇, 杜春雁
    2024,(5):  77-85.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09
    摘要 ( 95 )   HTML ( 2)   PDF (1271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蝴蝶树野外种群的生存现状,探究濒危原因,对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蝴蝶树种群开展调查。以径级代替龄级,利用静态生命表等种群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蝴蝶树的种群龄级结构呈增长型,但从第II龄级过渡至第III龄级种群数量下降32.58%,存在增补限制;2)VII—VIII龄级间的种群动态指数(V7)为-0.666 7,老龄个体存在更高的衰退风险,无干扰动态指数(Vpi)、随机干扰动态指数(V'pi)和随机干扰风险概率(Pmax)的值均大于零,且Vpi远大于V'pi,种群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3)第III龄级个体的平均期望寿命(ex)最高,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II型;4)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呈现出前期下降、中期大幅波动以及后期逐渐衰退的变化特点;5)经过未来2、4、6、8个龄级后,第II和第VIII龄级个体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幼苗成活率低、种内种间竞争激烈、老龄级个体存在高衰退风险以及人为干扰是吊罗山蝴蝶树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
    疫木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树种生态位及多样性的影响
    吴继来, 毛阳骏, 陈炎根, 胡澳, 吴艳萍, 史琰, 王懿祥
    2024,(5):  86-95.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0
    摘要 ( 73 )   HTML ( 1)   PDF (2113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松材线虫病疫木采伐后自然恢复的马尾松林树种多样性与生态位特征,可为卫生伐后马尾松林分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以未遭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分别选设中度采伐恢复5 a(MT5)、中度采伐恢复15 a(MT15)、重度采伐恢复5 a(HT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HT15)的林分,探究不同采伐强度和自然恢复年限对马尾松林树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疫木采伐后林分中的马尾松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以及马尾松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均值总体下降;2)相同自然恢复年限下,马尾松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以及马尾松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均值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阔叶树重要值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3)相同采伐强度下,马尾松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马尾松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均值随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阔叶树重要值随自然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4)自然恢复15 a时,重度采伐后的马尾松次生林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中度采伐的(P<0.05),而自然恢复5 a时差异不显著(P>0.05);5)相同采伐强度下,自然恢复15 a的马尾松次生林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自然恢复5 a的(P<0.05)。疫木采伐后自然恢复时间越长,马尾松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越低,阔叶树重要值越高,马尾松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少,树种多样性越高,重度采伐相较于中度采伐更能加快这种演变。
    库布齐沙漠风沙入河段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的影响
    郝斯然, 蒙仲举
    2024,(5):  96-105.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1
    摘要 ( 79 )   HTML ( 2)   PDF (1967KB) ( 3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确沙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对于区域水土资源保护与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库布齐沙漠风沙入河段人工恢复18 a花棒纯林(HB)、旱柳+小叶杨+柠条锦鸡儿+沙枣混交林(HYNZ)、小叶杨+樟子松混交林(YS)、小叶杨+沙柳混交林(YL)4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采用野外原位采样与室内化验方法对4种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性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细颗粒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粗砂粒含量降低;2)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的土壤pH值降低0.18~0.83,4种植被恢复类型对电导率的影响表现为HB>YL>HYNZ>YS;3)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容重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土壤表层容重变化最为显著;4)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且呈现明显的表聚性特征,整体上混交林的增幅高于花棒纯林。库布齐沙漠风沙入河段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修复效果明显,使土壤向细粒化方向发展,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基于水土资源承载禀赋,乔灌混合配置的防护植被体系更有利于库布齐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恢复。
    石灰岩山地不同林龄柏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特征
    杨宇豪, 王灵玲, 张勇, 张全智, 孙晗靖, 王文鹏, 周本智, 王增
    2024,(5):  106-115.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2
    摘要 ( 76 )   HTML ( 1)   PDF (3212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石灰岩山地不同林龄柏木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石漠化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石灰岩山地柏木林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石灰岩无林地)、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4种类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不同林龄柏木林对石灰岩山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林龄柏木林的土壤容重均小于无林地,且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含水率均高于无林地。中龄林土壤容重最小,持水量最高,幼龄林含水率最高。2)不同林龄柏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均高于无林地,中龄林的含量最高。3)各林龄柏木林的物种丰富度均高于无林地。中龄林在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最高,幼龄林在灌木层的丰富度最高;各林龄柏木林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无林地;幼龄林和中龄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无林地。4)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表明,pH值是影响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其次为持水量、容重、含水率、全磷及水解性氮。石灰岩山地柏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均显著优于无林地,其中以中龄林的综合表现最佳。柏木对石灰岩山地的土壤改善效果显著,但不同林龄有所差异。
    蒙古栎生长期叶色变红规律及生理特性
    原阳晨, 庞久帅, 于海东, 张江, 陈会敏, 张冰颖, 刘佳林, 霍巍
    2024,(5):  116-127.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3
    摘要 ( 101 )   HTML ( 1)   PDF (3280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蒙古栎叶片色彩生理物质的变化,为选育蒙古栎新品种和丰富彩叶树种资源提供依据。以幼叶期(S1)、绿叶期(S2—S4)、变色期(S5)和红叶期(S6)蒙古栎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各时期的色素、叶色参数、渗透调节物质、氮(N)、磷(P)、抗氧化酶和丙二醛(MDA),探讨色素、叶色参数与其他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片变色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花青素大量积累;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和花青素/叶绿素呈上升趋势,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变化较小。2)在变色期,红绿色(a*)明显上升,色彩亮度(L*)、黄蓝色(b*)、饱和度(C)先下降后上升,色泽(H)与色光值(s)急剧上升,色角度(h)大幅下降。3)N、P含量整体下降,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在变色期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过氧化物酶(POD)变化幅度较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整体平缓上升,过氧化氢酶(CAT)和MDA在变色期大幅上升。4)花青素与a*极显著正相关,两者都与脯氨酸和花青素/叶绿素的比值极显著正相关,与MDA、SOD显著正相关,与N、叶绿素显著负相关,与P负相关。5)主成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最大,花青素/叶绿素的特征向量最大。叶绿素降解,花青素积累,花青素/叶绿素上升是蒙古栎叶色变红的主要生理因素,变色期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N、P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SOD、CAT活性增强协同促进花青素合成和叶片呈色。
    技术应用
    基于WindNinja模型的峡谷风场与林火蔓延模拟研究
    王澳, 王成虎, 高桂云, 王明玉, 苏海燕, 武凝雨
    2024,(5):  128-137.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4
    摘要 ( 65 )   HTML ( 4)   PDF (12370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焦于林火事故频发的高山峡谷区域,特别是地形复杂导致的局部风场多变性对林火蔓延的影响,以3月28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重大森林火灾为研究案例,运用WindNinja模型模拟峡谷风场,将其输入至FARSITE模型中,并将地表平均风场、峡谷模拟风场分别与FARSITE模型耦合,通过与实际火场范围数据的比较,评估模拟峡谷风场对林火蔓延趋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以轮廓系数(SC)为评价指标,基于WindNinja风场,对3月29日19:00、3月30日19:00、4月1日19:00的林火蔓延模拟精度分别为0.94、0.78和0.44,相较于地表平均风场分别提高了0.12、0.07和0.04。结果表明,WindNinja模拟风场与相关火行为的耦合模拟效果良好,结合WindNinja模拟风场的林火蔓延模型,更准确地考虑了局部风场,模拟结果与实际范围更为一致,和地表平均风场相比具有更高的相似度。

    1996—2022年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叶丹妮, 姚鳗卿, 傅红
    2024,(5):  138-147.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5
    摘要 ( 88 )   HTML ( 2)   PDF (8457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高山生物多样性及多元生态系统为主,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探究其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对维持区域独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制定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均具有关键意义。同时,通过对高山生态系统在景观格局方面的长期动态监测与综合分析,有助于识别地质灾害风险变化趋势,从而降低灾害损失。基于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选取1996年、2009年、2022年遥感影像,分析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8年地震前后26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原和森林,总占比高达85%。但自然保护区内冰雪面积持续缩减;2)1996—2009年,地震导致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种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大幅度减少,表现为景观优势度下降、景观类型单一化、景观破碎化加剧的态势;3)2010—2022年,得益于生态保护与管理措施,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斑块减少情况变缓,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连通性增强。
    基于InVEST模型的阿克苏柯柯牙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分析
    张兆祥, 罗青红, 何苗, 宁虎森, 张志军, 包强, 孙倩
    2024,(5):  148-156.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6
    摘要 ( 73 )   HTML ( 2)   PDF (2205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系统碳储量是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估算生态系统碳储量对维持区域碳平衡、区域生态修复及管理措施至关重要。为对比柯柯牙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不同生态系统层次碳储量,基于2020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区土地利用数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Carbon模块对柯柯牙工程区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柯柯牙工程区总碳密度为71.76 t/hm2,总碳储量为8.27×106 t。不同层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土壤碳储量(6.16×106 t)>地下生物碳储量(1.12×106 t)>地上生物碳储量(9.64×105 t)>死亡有机质碳储量(2.59×104 t);不同土地类型碳储量表现为林地(6.21×106 t)>耕地(9.82×105 t)>草地(5.56×105 t)>建设用地(3.69×105 t)>未利用土地(1.07×105 t)>水域(4.32×104 t)。2)柯柯牙工程区碳储量空间分布不均,总体表现为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区域最高,北部区域偏低,西南部区域最低。柯柯牙工程区地上生物层碳储量与地下生物层碳储量和土壤层碳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柯柯牙工程区土壤层60 cm范围内的碳储量为6.16×106 t,占柯柯牙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74.49%,表明土壤碳是柯柯牙工程区主要碳库。未来应通过增加林地面积及保护耕地的方式对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提升柯柯牙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性,并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京津冀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轩盈, 张梦婉, 马宁
    2024,(5):  157-165.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7
    摘要 ( 112 )   HTML ( 2)   PDF (1306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康养产业在生态文明与健康中国战略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其可持续发展面临区域协调、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挑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环境、供给、服务及支撑4个维度选取了21个关键评价指标,构建了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用耦合协调度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2017—2021年京津冀地区森林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7—2021年京津冀地区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先升后降,总体保持良好。其中,供给可持续水平保持平稳上升,环境可持续水平先升后降,服务和支撑可持续水平波动幅度不一。空气优良天数、相对湿度、声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平均气温、医疗保健价格指数是6个关键指标。研究成果可为京津冀地区森林康养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综述
    植被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遥感反演方法研究进展
    马荣菲, 陈妍, 侯鹏, 任晓琦
    2024,(5):  166-178.  doi:10.13466/j.cnki.lczyyj.2024.05.018
    摘要 ( 196 )   HTML ( 4)   PDF (1158KB) ( 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绿素含量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至关重要,是评估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对植物的健康状况、施肥管理以及产量评估具有显著意义。然而,传统的测量方法费时费力。近年来,高光谱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利用高光谱数据进行叶绿素含量估算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全面回顾国内外典型机载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发展历程及其数据应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光谱植被指数构建、高光谱红边位置参数和机器学习算法3种方法在高光谱数据反演叶绿素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并指出当前高光谱遥感发展及植被叶绿素定量反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