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了贵州省国有林场现状和现代化建设模式,分析了国有林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短板,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期为推进贵州省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搜集梳理国内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领域开展的相关指标体系和方法,总结现有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林草、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发布的相关规范、标准,以DPSIR模型为理论基础,从自然资源本底状况、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绿色保护、自然资源品质生活和自然资源治理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1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做好自然资源评价顶层设计,分区分类、多维度多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从森林可燃物载量调查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等角度出发,选用植被区域、树种(组)、森林起源、龄组、郁闭度等级等5项指标,设计了全国和省域尺度森林可燃物载量样地调查的分层抽样技术体系。在每个样地内,对乔木层可燃物载量,采用每木调查数据结合异速生物量模型或生物量扩展因子方法进行估计,并通过样方调查和样品含水率对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腐殖质层进行联合估计。该方法对科学指导全国或区域尺度森林可燃物载量调查与估算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我国2021年正式设立了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进入了国家公园建设新阶段。通过梳理国家批准设立5个国家公园的建设任务,明确了国家公园建设重点是构建清晰规范的资产产权制度、统一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保障有力的公众服务系统、统筹有度的社区协调机制等4个方面。从规划编制实施、勘界立标、机构设置、资产监管、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监测感知、公众服务、社区协调等方面重点探讨了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的实现路径,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品牌塑造、制度体系、科技支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基础保障,为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以海南省林地资源为例,开展基于《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的实践研究工作。创建了不能直接获取数据的分等定级指标解译模型,利用因素法及修正法,构建了海南省林地分定等级的评价方案,明确采用五等五级评价系统。结果表明:海南省国土三调阶段性成果林地1 824.74万hm2,林地分等定级基本单元212.52万个图斑,每个图斑一等一级。实际存在1—4等4个等别;商品林林地788.09万hm2,实际存在1—5级5个级别;公益林林地1 036.65万hm2,实际存在1—5级5个级别。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出海南林地实际情况,可为全国林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及促进林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总结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特点。结合贵州省新一轮林保规划编制,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林地界定标准衔接、基础数据源融合及规划发展蓝图定位等问题。为衔接协同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一轮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用地分类协同衔接、联动校核科学整合及传导指引空间布局等机制策略。
北京三号国际合作星座(BJ3N)是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甚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首批两颗卫星于2021年成功发射,为了更好了解BJ3N的应用性能,利用BJ3N在广东省韶关市的相关影像数据开展松材线虫病遥感监测,并在影像融合、指数计算、信息提取等方面进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BJ3N数据通过PANSHARP融合法和NGRDI指数计算可大幅提升健康松树和变色松树间的差异化,有效增强变色松树的识别效果;通过深度学习智能提取变色松树精准率(查准率)95.8%,召回率(查全率)88.3%,满足松材线虫病遥感监测的工作需求,有利于松材线虫病的精准监测和防控。
森林草原火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产生极大危害。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草原火灾防控任务繁重,防火一直是林草工作的头等大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森林草原火灾预防,防火巡护、火源管理、防火设施建设,以及组织指导地方林业草原部门进行火情早期处理等工作主要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作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的9个专项规划之一,在增强森林草原等重点生态资源保护能力方面,明确了要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支撑体系建设,为新时期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梳理当前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面临的形势,从气候、林情、社情等角度,从责任制度、能力建设等多尺度,提出健全预防体系、加强早期火情处理、提升保障能力的新时期林草防火体系构建思路,为推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针对林草巡护管理系统智慧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在现有巡护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应用林草网格化管理、巡护任务管理、时空数据分析和系统共享服务技术手段,设计简单实用、管理高效、决策优化的林草智慧巡护管理系统。该系统有助于提升巡林效率、减轻基层负担、规范巡林工作、调动成员单位参与,实现网格化、实时化、智慧化决策管理,以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1991—2020年间的25期Landsat遥感数据源,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小波分析、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五台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FVC值在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五台县多年FVC均值最高,原平市历年FVC增速最快,主要存在9,12,21a共3个主要变化周期控制整个时域中FVC的变化。研究区植被覆盖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植被覆盖改善区远大于退化区。五台县在海拔低于2 400m的CV值均表现出较大负偏离现象,在海拔高于2 400m时,出现较大正偏离现象;繁峙县FVC值均表现出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的现象;代县和原平市各坡向的FVC峰值在海拔1 600~2 000m内出现。五台县、代县和原平市CV值随坡度的增加,负偏离程度越大。1980—2015年间,研究区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FVC值与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均值为0.14,与降水量的偏相关系数均值为0.05。1990—2018年间,五台山地区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出现增加,而耕地、草地存在不同程度减少,其中矿区和景区等人类活跃区存在植被衰退问题。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造林绿化空间是系统解决造林绿化用地与其他各类规划相冲突的有效途径,也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行营造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以往造林绿化规划存在的问题,按照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探讨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造林绿化空间、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路径。
随着城市建设活动愈加频繁,城市空间用地越发紧张,城市古树名木生存空间、生长质量、价值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保护难度与压力与日俱增。基于古树名木分类管理现状,梳理出城市古树名木保护面临的“空间用地矛盾更突出、精细化管理需求更高”不适应性问题,提出“基于分类特点有序保护、基于空间情景分区管控”保护思考,以期实现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更好发展。
通过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测算了2015—2021年青藏高原森林、草原、湿地、雪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指数、状态和压力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等级均处于0.6~0.8之间,生态安全性较高,且西藏生态安全指数高于青海。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草原、湿地、雪域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提升路径,以及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策略。
以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对362名游客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环境知识对游客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意愿都有积极正向影响,游客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行为意愿也具有积极正向影响;公众对环境知识的认知中保护区知识认知程度较高,湿地知识和鹤类知识公众的了解程度较低;保护区对来访游客的环境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扎龙保护区环境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
基于贵州省观山湖区高分1号(GF-1)遥感数据提取的光谱信息、植被指数及纹理特征,结合实测马尾松样地数据,通过多元逐步回归、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不同窗口遥感特征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多元逐步回归、随机森林估测模型最佳窗口均为13×13窗口;选取DI2,B3,EN2,SM2,CO3作为建模特征变量,以最佳窗口建立蓄积估测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根据遥感影像分辨率选取适宜窗口提取特征变量,可进一步提高森林蓄积估测的建模精度。
开展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一体化调查监测,将各省森林储量数据分解落实到市、县、乡各级乃至每一个森林图斑,是推进各级林长制督查考核的必然要求。基于近年北京市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数据资料,以全市森林储量为总体控制数,利用蓄积量估测模型及三储量(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联立模型,将储量数据落实到图斑;在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可参考的前提下,可统筹考虑不同数据的误差,采用联合估计的方法,对市、县级数据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建立北京市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和三储量联立模型,将2021年全市的森林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全部分解落实到区级、乡级和每一个森林图斑,实现了市、区、乡3级储量数据的一体化。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应用模型技术将森林三储量分解落实到图斑的做法,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基于八次(1977—201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分析云南省天然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显示:1)云南省天然林碳储量从第二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45 088.60万t增长到第九次清查的81 015.10万t,净增35 926.50万t,年均增长率1.64%;2)天然林碳密度整体呈“升-降-升”态势,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估算的碳密度值为55.79t/hm2;3)第七次至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中龄林碳储总量和增量均为最大,三次清查中,天然林碳密度关系均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按林种分析,碳储量排序均为防护林>用材林>特用林>薪炭林,碳密度均为特用林>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4)不同优势树种中,栎类、阔叶混、云南松、针阔混、其他软阔类、冷杉碳汇贡献最大,不同优势树种碳储量增量排序为阔叶混>针阔混>云南松>针叶混>冷杉,铁杉、冷杉、云杉碳密度估算值较大,生长质量良好。
为掌握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种苗阶段的抗旱性,采集三北地区彰武县、围场县、多伦县、右玉县、大同县5个不同引种区樟子松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不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三北地区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不同引种区樟子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右玉县樟子松种子适应了在水势梯度-0.177Mpa干旱强度下萌发;彰武县、多伦县和围场县种子在水势梯度-0.735Mpa强干旱条件下可萌发。除大同县外,其他引种区种子随干旱胁迫增强而萌发减缓。围场县樟子松种子培育的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生长不良;除围场县外,其他引种区的幼苗胚根长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均较CK处理有所增加,幼苗胚轴直径随着干旱胁迫增加表现为低促高抑。樟子松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大同县>彰武县>多伦县>右玉县>围场县。在一定范围内,引种樟子松种子适应了当地环境条件,引种地区越干旱,樟子松种子的抗旱性越强。
为实现杉木林蓄积量调查与估测的精准量化,基于林业数表编制作业获取的标准立地245株杉木树高、冠幅、胸径和带皮材积等林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非线性估计法建立11种一元立木材积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参数并进行优异比较,渐进拟合出最优的胸径-树高-冠幅三元材积模型。结果表明:1)无论树高、胸径还是冠幅,11种单因子变量估测立木材积的曲线模型均以幂函数的检验参数最优。2)基于模型确定系数判定拟合模型优劣呈现三元>二元>一元。其中,包含树高、胸径和冠幅三元非线性最优材积模型确定系数0.988,总相对误差0.087%,总系统误差0.57%,模型预估精度99.40%。3)胸径-树高-冠幅三元材积模型充分集成了林分结构参数信息,其高精度低误差特点对林业数表编制、森林蓄积量监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