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板,以2019年为基准年,全面查清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的状况。通过简要介绍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的基本情况,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和动态变化,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了目前的防治形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5 737.13万hm2,沙化土地面积为16 878.23万hm2。与2014年相比,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78.80万hm2,年均减少75.76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33.52万hm2,年均减少66.70万hm2。
通过搜集梳理国内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领域开展的相关指标体系和方法,总结现有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林草、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已发布的相关规范、标准,以DPSIR模型为理论基础,从自然资源本底状况、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绿色保护、自然资源品质生活和自然资源治理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1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做好自然资源评价顶层设计,分区分类、多维度多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阐述了贵州省国有林场现状和现代化建设模式,分析了国有林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短板,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期为推进贵州省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以海南省林地资源为例,开展基于《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的实践研究工作。创建了不能直接获取数据的分等定级指标解译模型,利用因素法及修正法,构建了海南省林地分定等级的评价方案,明确采用五等五级评价系统。结果表明:海南省国土三调阶段性成果林地1 824.74万hm2,林地分等定级基本单元212.52万个图斑,每个图斑一等一级。实际存在1—4等4个等别;商品林林地788.09万hm2,实际存在1—5级5个级别;公益林林地1 036.65万hm2,实际存在1—5级5个级别。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出海南林地实际情况,可为全国林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及促进林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基于国有林场改革监测数据和实地调研情况,对国有林场改革成效进行评价,发现国有林场仍面临着基础建设与森林管护、森林经营、产业发展、人员管理、政策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制度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绿色优质林产品供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拓宽国有林场后继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持政策设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期为促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从森林可燃物载量调查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等角度出发,选用植被区域、树种(组)、森林起源、龄组、郁闭度等级等5项指标,设计了全国和省域尺度森林可燃物载量样地调查的分层抽样技术体系。在每个样地内,对乔木层可燃物载量,采用每木调查数据结合异速生物量模型或生物量扩展因子方法进行估计,并通过样方调查和样品含水率对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腐殖质层进行联合估计。该方法对科学指导全国或区域尺度森林可燃物载量调查与估算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为了解我国近20多年来林火主要致灾诱因以及伤亡原因,根据林火扑救伤亡事故案例以及2000—2022年相关气象因素(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风速)的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林火主要致灾因素和扑救伤亡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1)2000—2022年,我国共计发生林火灾害134 671次。其中,2003—2010年是林火灾害的高发期,严峻的气候条件是这一时期林火事故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的林火事故中,人为原因致灾占97%以上,广西、云南、贵州等农林结合密切地区的林火灾害事故较为频繁。2)典型林火扑救案例分析表明,由地理环境、可燃物情况、气象条件、林火行为等导致的直接伤亡事故占主导部分,由窒息、意外事故、扑火设备操作不当等非间接原因造成的伤亡也偶有发生。研究表明,我国林火灾害的致灾因素以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为主,火灾发生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引发伤亡的主要原因。分析林火主要致灾因素与扑救伤亡原因,可为火灾高效扑救、科学精准指挥提供参考。
针对林草巡护管理系统智慧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在现有巡护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应用林草网格化管理、巡护任务管理、时空数据分析和系统共享服务技术手段,设计简单实用、管理高效、决策优化的林草智慧巡护管理系统。该系统有助于提升巡林效率、减轻基层负担、规范巡林工作、调动成员单位参与,实现网格化、实时化、智慧化决策管理,以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1991—2020年间的25期Landsat遥感数据源,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小波分析、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五台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FVC值在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五台县多年FVC均值最高,原平市历年FVC增速最快,主要存在9,12,21a共3个主要变化周期控制整个时域中FVC的变化。研究区植被覆盖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植被覆盖改善区远大于退化区。五台县在海拔低于2 400m的CV值均表现出较大负偏离现象,在海拔高于2 400m时,出现较大正偏离现象;繁峙县FVC值均表现出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的现象;代县和原平市各坡向的FVC峰值在海拔1 600~2 000m内出现。五台县、代县和原平市CV值随坡度的增加,负偏离程度越大。1980—2015年间,研究区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FVC值与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均值为0.14,与降水量的偏相关系数均值为0.05。1990—2018年间,五台山地区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出现增加,而耕地、草地存在不同程度减少,其中矿区和景区等人类活跃区存在植被衰退问题。
查清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群数量及生存状况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明确指出,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为此,我国于2012年启动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基于此次调查数据,介绍了283种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群数量、群落面积、就地保护状况等,并通过与第一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近十年野生植物资源变化的原因。从建立野生植物资源监管平台、完善植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开展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设等方面提出整体提升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北京三号国际合作星座(BJ3N)是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甚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首批两颗卫星于2021年成功发射,为了更好了解BJ3N的应用性能,利用BJ3N在广东省韶关市的相关影像数据开展松材线虫病遥感监测,并在影像融合、指数计算、信息提取等方面进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BJ3N数据通过PANSHARP融合法和NGRDI指数计算可大幅提升健康松树和变色松树间的差异化,有效增强变色松树的识别效果;通过深度学习智能提取变色松树精准率(查准率)95.8%,召回率(查全率)88.3%,满足松材线虫病遥感监测的工作需求,有利于松材线虫病的精准监测和防控。
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底版,以2021年为基准年,全面查清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状况及变化。通过简要介绍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基本情况、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状况,分析目前的石漠化防治形势,提出防治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722.3万hm2,与2016年同口径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减少66.6万hm2,表明我国石漠化土地总体向“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状况稳定向好”的方向转变。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主要的寒温带泰加林分布区域。以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多样性参数计算结合冗余排序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落叶松为乔木层主要树种,其相对多度达到80.39%,其次为白桦树种;越桔在灌木层中占比为87.85%;草本共记录51种,其中小叶章所占比例最大37.85%;更新层主要树种为落叶松,相对多度为77.94%,其余为白桦。排序关系解析表明,植物多样性变化主要受其群落结构独立效应和灌木层差异特征影响,灌木的盖度、密度以及更新层地径与植物多样性变化密切相关,未来该区域林分管理调整上述因子可以更好地提升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结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特点。结合贵州省新一轮林保规划编制,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林地界定标准衔接、基础数据源融合及规划发展蓝图定位等问题。为衔接协同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一轮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用地分类协同衔接、联动校核科学整合及传导指引空间布局等机制策略。
我国2021年正式设立了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进入了国家公园建设新阶段。通过梳理国家批准设立5个国家公园的建设任务,明确了国家公园建设重点是构建清晰规范的资产产权制度、统一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保障有力的公众服务系统、统筹有度的社区协调机制等4个方面。从规划编制实施、勘界立标、机构设置、资产监管、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监测感知、公众服务、社区协调等方面重点探讨了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的实现路径,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品牌塑造、制度体系、科技支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基础保障,为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造林绿化空间是系统解决造林绿化用地与其他各类规划相冲突的有效途径,也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行营造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以往造林绿化规划存在的问题,按照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探讨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造林绿化空间、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路径。
基于2017年广东省第九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一元胸径模型计算珠三角乔木林单株生物量,通过含碳系数计算乔木林单株碳储量,统计汇总得到样地乔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乔木林每公顷生物量为61.52t/hm2,碳密度为29.95t/hm2;林分中以中幼林为主,近熟林、成熟林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和碳密度较高;木荷、马尾松、栎类、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密度较高,桉树较低;生物量与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为东西部高、南部低的趋势;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密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建议通过合理优化珠三角城市森林树种结构和龄组结构,加强中幼林抚育以及森林保护力度,持续提高珠三角城市森林碳汇潜力,为珠三角城市森林群建设提升提供指导。
地面固定样地是大区域尺度范围内开展森林资源监测的基本抽样调查单元。地面固定样地对林分的预估精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体区域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从样地类型、空间排列方式、样地尺度大小出发,在1 hm2大样地中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抽样精度验证在不同类型林分中开展森林资源监测的最优样地类型。结果表明:1)在不同类型林分中开展蓄积量监测的最优样地面积尺度大小不一,在布设地面固定样地时,应当根据林分起源、龄组的不同,确定样地面积、间距;2)在样地面积相同情况下,单一圆形样地抽样监测精度略高于单一方形样地,群团样地的蓄积抽样监测精度明显高于单一样地,四点圆形群团样地抽样监测精度略高于方阵式群团样地。
建立高精度草原植被盖度遥感估算模型对定量评估草原资源质量和支撑草原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研究利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样地调查数据,基于哨兵2号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了草原植被盖度分类遥感建模及反演。研究表明:1)23种植被指数与实测植被盖度均呈现显著相关性(P<0.001),其中相关性最强的为NDVI,相关系数为0.834;2)正弦函数在高值部分(植被盖度>75%)的低估现象更明显,而线性函数在低值部分(植被盖度<25%)的高估现象更明显,通过采用两种函数对植被盖度进行分段模拟,结果较好;3)按照草地类分为6组分别进行植被盖度建模后,内蒙古自治区1 894个符合质量要求的样地模拟植被盖度与实测植被盖度的相关系数R2=0.722,显著性水平P<0.01,RMSE=12%;4)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草地类植被盖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山地草甸78.91%,温性草甸草原73.7%,低地草甸53.89%,温性草原52.57%,温性荒漠草原32.76%,温性草原化荒漠25.52%,温性荒漠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