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UO Yiqi, WENG Ensheng. Dynamic disequilibrium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under global change[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1, 26(2):96-104.
|
[2]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
[3] |
杨玉坡.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作用[J]. 四川林业科技, 2010, 31(1):14-17.
|
[4] |
王敏, 石乔莎. 城市绿色碳汇效能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 2015, 13(4):1-5.
|
[5] |
FANG Jingyun, GUO Zhaodi, PIAO Shilong, et al.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1981-2000[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9):1341-1350.
|
[6] |
杨元合, 石岳, 孙文娟, 等.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2, 52(4):534-574.
|
[7] |
王敏, 石乔莎. 城市高密度地区绿色碳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 中国园林, 2016, 32(8):18-24.
|
[8] |
王晶懋, 范李一璇, 韩都, 等. “双碳”目标下的西安地区绿地植物碳汇矩阵量化与配置模式研究[J]. 中国园林, 2023, 39(2):108-113.
|
[9] |
童家靖, 黄伟, 黎秀琼, 等. 我国园林绿地的碳汇研究进展[J]. 热带生物学报, 2018, 9(1):117-122.
|
[10] |
周健, 肖荣波, 庄长伟, 等. 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12):3368-3377.
|
[11] |
方精云, 陈安平, 赵淑清, 等.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 植物生态学报, 2002(2):243-249.
|
[12] |
魏小芳. 西安城区树木多样性及其碳储量的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13] |
张桂莲, 邢璐琪, 张浪, 等. 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园林, 2022, 39(1):4-9.
|
[14] |
江佩宜, 戴菲.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城市林业, 2024, 22(1):87-93.
|
[15] |
邢爽, 张思冲, 许瀛元.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野生植物碳汇效益研究[J]. 森林工程, 2013, 29(2):38-40.
|
[16] |
欧阳钦. 长沙望城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
[17] |
季文旭, 冯仲科, 张瀚月, 等. 基于立木胸径生长率模型的乔木林碳汇潜力评估[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1):99-109.
|
[18] |
张玉阳, 周春玲, 董运斋, 等. 基于i-Tree模型的青岛市南区行道树组成及生态效益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7):1739-1747.
|
[19] |
熊金鑫, 祁慧君, 王倩茹, 等. 基于i-Tree模型的城市小区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3(2):128-36.
doi: 10.3969/j.issn.1000-2006.201808038
|
[20] |
彭立华, 陈爽, 刘云霞, 等. 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6):1293-1298.
|
[21] |
李佳珂, 邵战林. 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乌鲁木齐市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J]. 干旱区研究, 2024, 41(3):499-508.
doi: 10.13866/j.azr.2024.03.14
|
[22] |
薛兴燕, 赵杰, 石蒙蒙, 等. 基于i-Tree模型的郑州市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估[J]. 河南科学, 2018, 36(9):1460-1467.
|
[23] |
王丽勉, 胡永红, 秦俊, 等. 上海地区151种绿化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3):399-401.
|
[24] |
孙雅伟. 天津城市绿地常用乔木固碳规律及效益评估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9.
|
[25] |
王修信, 高凤飞, 刘馨, 等. 北京城市绿地三种常见林木冠层光合作用特征[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 19(20):104-109.
|
[26] |
徐新良, 曹明奎. 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与应用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 2006(4):122-128.
|
[27] |
周小梅, 李曦. 蕊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群落固碳效益分析及高固碳植物群落优化对策——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3, 43(11):123-128.
|
[28] |
刘毅, 王婧, 车轲, 等. 温室气体的卫星遥感——进展与趋势[J]. 遥感学报, 2021, 25(1):53-64.
|
[29] |
于贵瑞, 方华军, 伏玉玲, 等.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1, 31(19):5449-5459.
|
[30] |
陈文婧, 李春义, 何桂梅, 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J]. 生态学报, 2013, 33(20):6712-6720.
|
[31] |
毛春艳. 西北高寒区人工幼龄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 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 2022.
|
[32] |
蔡燕红, 宋振亚, 李亚蔚, 等. 中国陆地与海岛植被分类研究综述与展望[J]. 海洋学报, 2016, 38(4):95-108.
|
[33] |
侯学煜. 中国自然地理, 植物地理(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
[34] |
陈少鹏. 长春市30种主要园林树木物候相及生态功能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35] |
宋卓琴, 康红梅, 牛艳, 等. 太原市主要园林植物春季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J]. 山西农业科学, 2018, 46(10):1685-1690.
|
[36] |
冯晶红, 刘德富, 吴耕华, 等. 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20, 41(1):1-8.
|
[37] |
郭新想. 居住区绿化植物固碳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0.
|
[38] |
周建华, 谭春华, 王立清, 等. 包头市园林绿化植物生态功能定量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20):96-99.
|
[39] |
陈高路. 贺兰山典型植物光合特性及固碳释氧能力研究[D]. 银川: 宁夏大学, 2021.
|
[40] |
王忠君.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
[41] |
郭杨, 卓丽环. 哈尔滨居住区常用的12种园林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17):5533-5536.
|
[42] |
张婉茹. 基于碳汇功能的植物群落优化研究[D]. 沈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
|
[43] |
徐丽华, 陈婷, 张瑞华. 低碳园林研究综述及研究热点分析[J]. 园林, 2022, 39(1):10-17.
|
[44] |
包志毅, 马婕婷. 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J]. 中国园林, 2011, 27(1):7-10.
|
[45] |
陈科屹, 王建军, 何友均, 等. 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评估[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9):1725-1734.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9.002
|
[46] |
李蕊, 姚鳗卿, 李屹楠, 等. 我国高碳汇植物研究现状[J]. 山东林业科技, 2023, 53(3):104-110.
|
[47] |
梁嘉琳.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滨河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3.
|